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兵韬志略|日本计划部署攻击型无人机,谋求“不对称”作战优势

  • 国际
  • 2025-02-01 07:38:07
  • 2

热点新闻:据媒体日前报道,日本防卫省决定在2027年度首次部署大约310架小型攻击型无人机。这是一种搭载炸弹的自杀式无人机,用于摧毁对方车辆和船只。报道还称,日本防卫省在2026年度预算案中列入了32亿日元(约合2000万美元),作为购置小型攻击型无人机的经费。

点评:无人机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极大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模式与规则,特别是在非对称或长期冲突中发挥了关键优势,甚至成为战场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日本一直高度关注无人作战模式,将发展无人装备作为未来军事力量建设和实现“不对称”作战优势的一个重点领域,积极打造涵盖水下、水面、空中与水陆两栖等多领域的全谱系无人装备体系。此次日本首次将攻击型无人机整合进其武器库,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推动地区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相关动向值得关注和警惕。

向进攻性作战模式转变

无人机具备低成本、高毁伤等优势,并与现代战争演变趋势相契合,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日本也不例外,近年来积极实施无人机多元化的发展布局。目前,日本自卫队装备的无人机主要有RQ-4“全球鹰”长航时无人机和“扫描鹰”小型无人机,另外还有一些部队训练用的靶机。其中,“全球鹰”是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一款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属于战略级无人侦察机。该机配备了光电和雷达等侦察设备,并安装了卫星通讯设备,可将侦察的情报实时传输到地面站,为指挥官进行决策或战场毁伤评估提供情报,具有很强的监视能力。“扫描鹰”属于小型无人机,配备了光电探头和静音型发动机,即使在低空飞行也很难被发现。但是,这两种无人机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监视任务,无法携带机载武器执行攻击任务。

日本将引进的攻击无人机,以色列的“哈洛普”巡飞弹是候选者之一。

为了实现无人机的进攻性功能,日本防卫省开始考虑引进攻击性无人机,并计划在从2023年开始的之后五年时间里投入1万亿日元(约合70亿美元),用于强化攻击性无人机的部署和运用。据媒体透露,此次日本计划引进的小型攻击型无人机可能有以色列的“哈洛普”、美国“弹簧刀”及土耳其TB-2等,将通过测试验证其性能并确定正式部署型号。其中,以色列的“哈洛普”小型四旋翼无人机是大名鼎鼎的“哈比”无人机的后继产品,重量非常轻,普通士兵使用平板就可以对其进行操作,既可以在近距离进行空中侦察,也可以和目标同归于尽,其打击的目标主要是对方的作战人员和一些防护能力较弱的军用车辆,但无法摧毁主战坦克等大型装备。美军“弹簧刀”无人机体型小、便于携带,既可以用于单兵操作,也可以在车辆上安装,利用简易的发射筒可以把这种无人机发射出去,不仅可以打击步兵,还具备一定的反坦克作战能力。该型无人机在近年来爆发的多次军事冲突中亮相,取得了不少战果。另外,土耳其的TB-2“察打一体”无人机可挂载导弹,对目标发动精确打击,也是日本考虑的选项之一。

土耳其研制的TB-2察打一体无人机在多次冲突中使用,实战经验较为丰富。

根据计划,日本防卫省在引进这些攻击性无人机后,会将其部署在陆上自卫队的普通科部队,取代现有的战斗和侦察直升机。这些无人机将部署在西南方向的冲绳一带,既可侦察岛屿上的防御工事和对方的兵力部署情况,也可在紧急情况下,对接近岛屿的战舰和试图登岛的人员进行精准的火力攻击。此外,日本自卫队还计划部署用车辆运输的大型攻击型无人机,旨在摧毁特定目标,如装甲车辆和小型船只等,这些都将促进日本自卫队逐渐实现由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

帮助实现“不对称”作战优势

尽管日本在潜艇、雷达等一些领域拥有世界先进技术,但在人工智能、无人作战等在未来战争中能够决定胜负的领域还是存在缺陷,远落后于美欧国家。因此,日本开始高度重视这些领域建设,将发展无人装备作为未来防务力量发展和实现“不对称”作战优势的一个重点领域。

实际上,早在2022年12月发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整备计划》三份安保文件中,日本就已将无人机列为提升防卫能力的七大支柱之一,赋予其未来战场上“游戏规则改变者”的角色定位。2024年7月12日,日本防卫省在新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中,再次强调无人作战系统,尤其是无人机力量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增强无人装备防卫等核心能力。2024年8月30日,日本防卫省发布《2025财年国防预算案》,提出要聚焦作战急需,推进包括无人装备在内的重点装备技术研发,以加速战斗力生成。此外,防卫省还在2026年度的预算案中列入了32亿日元(约合2000万美元),作为购置小型攻击型无人机的经费。

根据上述规划,目前日本正在大力推进四个方面的无人武器装备研发项目。一是无人潜航器,主要执行通信中继、水下反潜、航道封锁和秘密渗透等任务。当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已小规模部署部分无人潜航器,追求水下战场非对称优势。二是战斗支援多用途无人水面舰艇,配备侦察监视、反舰导弹等装备,主要负责配合有人舰艇实施水面打击。三是无人两栖战车,需要满足进攻性、机动性、无人化三重指标,将配备陆上自卫队不断扩充的“水陆机动团”,强化西南地区岛屿攻防能力。四是中小型多用途无人攻击机,能搜索、识别并迅速打击人员、车辆、舰艇等。

在无人机力量建设方面,日本除了采取从其他国家直接引进的方式外,还大力推动国产化研发进程。按照日本政府的计划,日本国产无人机建设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研发远程控制无人战机,并朝着包含攻击型无人机在内的各类无人机的方向进行调整。第二步是实现1架有人战机与多架无人战机的编队协同。第三步是建立完全独立的无人战机中队,预计2035年实现部署。

由此可见,无论是战略文件还是防务预算都体现了日本加强无人装备和能力建设的意图,也显示了无人装备已经被放在日本政府重整防务战略的核心位置,特别是发展全谱系无人机装备已成为日本防务作战能力建设中的优先发展事项,以确保日本在战时拥有“跨域”能力和“不对称”优势。

日本已经从美国引进了MQ-9无人机,用于海洋监视,未来有可能引进具备攻击能力的察打一体型号。

可能引发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

近年来,随着社会右倾化不断加剧,日本政府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变相扩充军备实力,再加上日本少子化问题加剧使得兵员募集压力激增,而无人机在多次实战中又表现抢眼,日本防卫省高度重视无人技术的发展与武器化运用,试图打造涵盖水下、水面、空中与水陆两栖等多领域全谱系无人装备体系。

此次日本防卫省决定部署攻击性无人机,是其扩充进攻性军备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暴露出其防务战略转向的急功近利。实际上,自从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后,日本就以地区局势为借口,加快自身军事化的进程,主张推进无人武器装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试图与美国印太司令部提出的作战构想相呼应,谋求在周边军事行动中获取更多优势。无人机无需人员亲自操控,操作简单、训练周期短,甚至可以远程实施作战,这种技术的广泛部署,将使战争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也成为日本谋求军事化扩张的关键领域。

2023年1月,日本航空自卫队在青森县三泽基地成立了一支由130人组成的无人侦察航空队。这是日本自卫队首个无人机专门部队。2023年5月,日本陆上自卫队在最大规模实弹演习“富士综合火力演习”中引入了无人机等装备,作为自杀式武器突袭目标并投下炸弹,展示了以无人机发动进攻的可能性。2024年2月,日本统合幕僚长吉田圭秀宣称,日本自卫队无人作战项目“瞄准了从根本上强化防务能力的目标”,正着力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军事赋能作用,反映出日本国内特别是军界“泛安全化”思潮泛起,防务右倾化态势加剧。

总之,日本部署进攻型无人机的计划,不仅是对周边国家安全的威胁,更是其防务战略转向进攻性的具体体现,其战略意图显而易见:通过技术升级谋求战略主动,从而加速军事化进程。据日本媒体报道,预计到2027年,日本将实现无人机的常态化部署运用,并在2033年前具备同时应对多个无人机目标的能力。这种战略目标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应,还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推动整个地区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兵韬志略是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凌云志为澎湃防务栏目开设的个人专栏,盘点近期重大防务事件,评点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机,剥茧抽丝、拂尘见金,两周一期,不见不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