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春开工以来,不少省市主政官员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新科技的拥抱。2月5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华为以领先的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深度求索(DeepSeek)以不怕虎的勇气锐气撼动美国人工智能巨头、产生连锁效应,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中国已经显示出引领时代浪潮的全新气象,广东更应该在百舸争流中奋力争先。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最近,杭州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推出一款人工智能模型火爆全球,这表明人工智能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广西不能妄自菲薄、行动迟缓,而是要站在时代前沿去捕捉机会,加快推进数字广西建设,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
在蛇年新春第一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提出,“杭州六小龙”在海内外出圈,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这一现象在杭州集中涌现绝非偶然。他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杭州,很重要的原因是杭州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继而,这位履新南京不到三个月的主政者提出,只有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
多地鼓励创新、拥抱创新,并非偶然。
近日,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全文陆续出炉。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新”字频现,纷纷绘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以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几乎成为各地新一年工作的“必修课”。
“新”的发力方向在哪里,关键词有哪些,实现路径是如何规划的?澎湃新闻梳理了各省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归纳呈现各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领域的布局方向及重点工作安排。
创新激励
激励创新,从源头提升生产力的“新”。
从2025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看,多省份提出,通过赋权改革及收益分配机制的优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
天津提出,充分调动各类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自主权。陕西提出,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提升资产单列职务成果转化率,完善先使用后付费机制,推动成果收益分配向研发和转化人员倾斜。辽宁提出,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全面发展。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收入分配、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改革,让各类人才专注科研、专心创造。湖南提出,落实“两个70%”激励政策,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河南提出,改革省级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全面推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
“创新的核心是人才。赋权与收益分配机制的优化,能更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尤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匹配异常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一平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用法律形式将赋权与收益分配机制予以确定,在科技创新领域建立容错纠错和免责机制,鼓励科学家企业家勇于创新,用制度改革来保障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收益,在科技界和产业界形成良好预期。
此外,创新的激励,离不开产权的清晰界定。多省份提出,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创新、激励创新和促进创新。
福建提出,突出成果转化,推动出台《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用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和转化尽职免责等机制,探索“先使用后付费”“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等模式。广东提出,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四川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建设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
吴一平表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是主动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机制创新。对于市场经济发展中涌现的新型要素比如数据,要尽快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探索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人才驱动
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
多省份关注的重点在构建以创新能力、实效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上海提出,持续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学术环境,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广东提出,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项目评审、职称评审、科研经费申请使用等机制。江苏提出,优化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激励等机制,建强用好科创服务队伍,拓展“苏科贷”“人才贷”等金融服务,提升外国人在苏工作便利度,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四川、湖南、福建、陕西等省均提出要实施高水平人才支持计划或行动。
四川提出,深入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加快引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除落实“两个70%”激励政策外,湖南还提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施支撑主导产业学科建设和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发展计划,推动湖南高等研究院建设,深入推进“湘智兴湘”行动,布局一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大学生留湘来湘创新创业高地,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建设年轻人友好省份,强化职称评定、公共服务等保障,让湖湘大地成为各类人才创新的沃土。
福建提出,以人才激活创新之源,深入实施特级后备人才项目、“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健全特聘专家团、顾问科学家等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支持打造福厦人才集聚平台,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推动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陕西提出,实施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技术经理人、创新创业人才,建设20个引智示范基地。鼓励科研人员与生产一线对接,积极推广“校招共用”模式,加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等制度,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在激励机制与制度创新上,一方面注重正向经济硬激励,一方面关注人才生活软环境建设。”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现代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钟世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创新越来越体现出未知性、累积性、偶然性和集聚性特征,创新的竞争本质上已成为人才的竞争。
钟世虎指出,各省份的人才政策也体现了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一方面注重完善评价体系,上海、广东等地强调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标准,打破了传统唯论文、唯职称的单一模式,有助于更好地释放具有不同潜力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减少短视行为。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福建、湖南等省份提出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全链条机制,体现了对人力资本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思维。
“在差异化发展方面,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侧重于全球化人才竞争,上海提出‘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符合其经济能级和国际定位;湖南、陕西等内陆省份则通过‘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校招共用’等模式突破地理限制,体现了空间经济学中的‘飞地经济’发展逻辑。”钟世虎说。
“我国重点产业的细分领域面临较大的人才紧缺,下一步要针对产业需求出台各类人才招引培育的政策。特别是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何激励科研人员将论文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是未来的重点改革方向之一。”吴一平指出,需要加快科研人员与实业界的深度合作交流,比如科研人员定期进入企业做研发工作,等有了科研成果并转化后,再回流到高校和科研机构。“这有利于提升需求导向的科研能力,就需要改革目前封闭型的人才评价体系。”
钟辉勇表示,“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导向,也更加鼓励跨学科合作和前沿技术的突破。科研人员在创新中的实际贡献有时难以量化,地方政府在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时,需要避免过于单一的评估标准,同时也要避免行政化或功利化的评价方式。”
当前,部分人才政策仍存在区域间同质化竞争、跨区域人才流动滞碍、高度关注某类人才以及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吸引人才等问题。
钟世虎建议,各省份应根据自身的区域分工定位,加强区域间人才政策的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可通过建立跨区域人才共享平台,推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政策应兼顾高水平人才与生活服务型人才、技能人才的需求,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群体。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高度互补性,彼此分工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创新效率。另外,坚决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战略,努力打通人才流通在户籍、社保、子女异地入学门槛等方面存在的障碍。”
钟世虎指出,在人才政策实施中,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确保政策稳定性、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在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这一普惠型政策上重点发力,给各类人才营造一个安心、放心、舒心、开心的就业创业环境。
“沿途下蛋”
广东、江苏、山东、湖南、山西、陕西等省份提出,通过加快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比如,江苏省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改革,放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示范引领效应,布局建设10家概念验证中心,培育一批中试平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陕西提出,不断提升秦创原能级,推进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健全“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组建一批企业牵头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新建20家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靶向攻关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成果转化企业1000家。
四川提出,加快构建从创新成果发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成都科创生态岛“四链”融合先行先试,深入开展“校(院、所)企双进·找矿挖宝”等系列活动,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福建提出,实施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推动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向大市场。河南提出,创新“实验室+产业化公司”等成果转化模式,开展专利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试点,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吴一平表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深远意义在于不仅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崛起,还能推动现有产业体系的深度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站在‘十五五’时期发展战略高度,要牢牢把握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加速将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之上。创新性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模式,比如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机构的超前孵化新模式,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推动科创生态系统建设。”
钟辉勇指出,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目的是希望通过构建实践验证的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这些平台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关键支持,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技术应用风险,加速技术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也需要确保平台建设与地方实际需求相匹配,避免重复建设,确保资源投入的高效。”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创新生态及支持系统,其中资金支持必不可少。
江苏、山东、河南、山西、福建、辽宁等省份提出,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比如,江苏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稳步壮大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6.1万家。山东提出,完善“科融信”综合服务机制,扩大“拨投贷”“先投后股”试点,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福建提出,优化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深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模式,实施10个以上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
天津提出,着力构建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天使+创投+产业+并购”基金群,有针对性新建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陕西提出,精细对接“产业地图”与“创新地图”,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提升科创孵化载体专业化运营水平,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聚集区。广东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构建“财政补助+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联动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产业体系
低空经济、量子科技、具身智能、脑机接口、商业航天等,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北京提出,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未来能源等20个未来产业。加快6G实验室和6G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低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先导区,完善首批10个育新基地功能,支持一批种子项目落地转化,梯度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加快商业星座组网等试点示范,创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上海提出,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此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全链条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广东提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江苏提出,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前沿新材料、商业航天等产业培育力度。加快布局低空经济发展,打造低空制造产业高地。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重点深耕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
浙江提出,“一业一策”支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升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空天信息和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四川省对6G、量子科技、具身智能、脑科学和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产业进行前瞻布局。此外,安徽、湖南、山西、辽宁等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显示了对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的工作安排。
钟辉勇指出,这些领域代表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能够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但地方政府在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避免盲目跟风,主要依赖市场力量来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建议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的技术积累、市场需求和产业链完善程度,合理布局。鼓励地方政府在实施这些政策时,加强跨区域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钟辉勇说。
另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内容。
比如,广东提出,聚焦石化钢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安徽提出,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以上。以国家标准提升为引领,促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纺织等产业迈向中高端。
“我国产业优势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在传统产业领域,因此要特别注重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吴一平说。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