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朋友圈,大家纷纷玩起了 " 猜后脑勺 " 的游戏。
无他,这场座谈会太引人注目了。所以,光是那些背影,已经足以让市场情绪升温。
众所周知,昨天召开的座谈会,是国内级别最高意义最重大的座谈会。2012 年以来,这种规格的民营经济座谈会,仅有两次。一次是 2018 年 11 月 1 日,另一次就是 2025 年 2 月 17 日。
会议尚未召开时,外界已经充满猜测。一些外媒上周就放出消息:马云要现身。
这场会议,牵动的不仅是市场,更是全球视线。
1
十九大之前,并未召开过民营企业座谈会。直到 2018 年 11 月 1 日,才首次举行。当时的背景是 " 民营经济离场论 " 在社会上引发巨大争议。
2018 年 9 月,自媒体作者、号称 " 资深金融人士 " 的吴小平发表文章,称 " 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 此言一出,立刻掀起轩然大波。
那一年,国内外形势风云突变。曾经资产规模高达 2 万亿人民币的安邦集团被国资接管,债务近万亿的海航也陷入同样困境;国际市场上,中美贸易战爆发,珠三角外贸工厂订单骤降,企业主们焦虑弥漫。
民营企业家的不安并非空穴来风,经济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情绪。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指出,中国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从 2015 年的 22% 升至 2018 年的 28%。这一年,国企在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利润份额上,双双反超民企。
面对市场的悲观论调,领导人在首次民企座谈会上明确回应:" 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
随即,官方宣传口径转向 " 民营企业是自己人 ",强调不仅不会让民企 " 离场 ",反而要走向更大的舞台。
在那之后,最高层级虽然多次召开涉及民营经济的会议,但要么混合国企参会,要么聚焦于疫情恢复、平台经济治理等议题,并未再单独召开冠名 " 民企座谈会 " 的会议。因此,2018 年的座谈会,被普遍认为是 " 新时代 " 下对民营经济的定调。
国海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历史上中国曾三次推出高规格的民营经济稳增长政策,分别是:
2005 年 " 非公 36 条 ",对应中国加入 WTO 后的第一波民企扩张潮;
2010 年 " 新 36 条 ",出台时正值金融危机后,中国民企迎来一轮大洗牌;
2018 年民企座谈会后出台的 "28 条 ",则针对民企对市场前景的信心危机。
如今,距离上一次同规格座谈会已过去六年多,这次会议的时间节点同样耐人寻味。
回顾历史,中国每一次推出高规格的民企政策,几乎都发生在产业格局的重大调整期。而这一次,时间点、国际环境、产业发展方向,都预示着民营经济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的关键角色。
2
在更高的维度看,中国如此重视民营经济,其实是在为中美经济对撞积蓄力量。
特朗普回归白宫之后,没多久就摆明态度:美国优先 2.0,欧洲靠边站,俄罗斯拉过来,亚洲这边得动真格的了。说白了,就是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对付中国上,中美经济的正面对撞已经不是预测,而是现实。这时候,中国这边的动作也很清晰:不光是强化产业链、科技自立,还要进一步扶持民营经济,让整个经济体系更有韧性。
民营经济不是简单的 GDP 贡献者,而是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一张底牌。过去几十年,中国民营企业硬是从夹缝里杀出一条血路,从传统制造到高科技,从内需市场到全球化布局,积累了一整套适应复杂环境的生存技能。现在,在全球化格局逐渐分裂、供应链重组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态度其实是在释放信号——未来这场硬仗,光靠国企是不够的,民营经济的活力才是中国真正的胜负手。
这场中美经济对撞,已经不只是打贸易战、搞科技封锁那么简单了,而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较量。这场较量最终会让全球经济分裂成两个系统。过去那种全球化分工、供应链互补的模式,正在被中美之间的竞争彻底打破。
最终的结果,就是全球进入一场 " 新冷战 " 模式。供应链重构、金融竞争、科技标准之争,这些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而是会成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主旋律。对中国来说,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确保经济稳住、科技突破、市场持续增长,同时让民营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这不仅关乎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也将决定新世界格局的走向。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高规格地重申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就不仅仅是因为民营经济贡献了 60% 的 GDP、70% 的科技创新和 80% 的就业,更因为它在过去几十年里以及未来很长时间,是中国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支柱。
3
这场座谈会里,谁来了,谁没来,比会议内容更重要。
来了的,基本都是实体产业、新能源、人工智能的代表。任正非、马化腾、雷军、王传福这些人,代表的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科技、制造、新能源产业。
但百度的李彦宏、京东的刘强东、抖音的张一鸣、360 的周鸿祎,都不在名单之列。
每个人的缺席肯定都有原因,但从整体来看,他们的缺席本身就透露出当前政策风向的深层逻辑。
字节跳动缺席可以理解。TikTok 在美国面临监管困境,如果张一鸣高调现身,可能会加剧外界对中国政府支持字节的猜测。面对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抖音选择低调,既是现实考量,也是战略避险。
刘强东的缺席也在意料之中。明尼苏达事件的影响仍在,京东的管理风格也已发生转变,从刘强东个人英雄主义,逐步向集体治理模式过渡。
360 的周鸿祎不来,倒是合情合理。作为一家与网络安全、政府项目紧密相关的企业,360 的基因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它并不属于市场化竞争的核心互联网企业,而是更接近战略安全范畴。周鸿祎的缺席,反而印证了这次座谈会的重点:它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互联网企业聚会,而是一次真正关于产业升级的战略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强调的是制造业、科技创新、新能源、人工智能,而不是过去的流量平台、广告经济、内容变现。
最失落的,恐怕是李彦宏。从当年与马云、马化腾并称 " 三巨头 " 的 BAT 时代,到如今百度在 AI 竞赛中步履蹒跚,他的缺席似乎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彻底落幕。过去十几年,百度在国内搜索市场一家独大,靠着谷歌退出的红利活得风生水起,但当全球科技浪潮进入 AI、大模型、算力时代,百度却始终未能真正站上巅峰。曾经的三巨头,如今只有马化腾还稳坐高台,而马云经过沉寂后又重返舞台,唯独百度,始终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突破口。只要李彦宏的思维不变,只要百度的竞价排名模式不变,这家公司就无法在新的产业变革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谁来了,谁没来,本身就反映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方向。
4
而这次座谈会,最受瞩目的,当然是马云。
在会议的握手环节,新闻联播的同期声里清晰地传来一句:" 还好吧?"
这声问候,简短,却意味深长。
过去几年,马云的名字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2020 年外滩金融峰会上的一番犀利发言,让他遭遇监管风暴,蚂蚁集团 IPO 紧急叫停,阿里股价暴跌,公司估值大幅缩水。
此后,他低调蛰伏,在东京银座、西班牙游艇、新西兰牧场之间穿梭。但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他去哪了,而是他在等什么。
现在,他等到的,是政策思路的转变。
2025 年初,苹果 CEO 库克三度访华,最终确定阿里成为 Apple Intelligence 在华的独家合作伙伴。消息一出,阿里股价单周暴涨 24%。这是资本市场信心恢复的一个信号,也是政策风向改变的又一个印证。
这一次,马云又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他参会的消息带动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科技股当日大幅上涨,其中阿里股价接近三年高位,小米创历史新高,市场普遍将此视为政策转向的积极信号。
马云的回归,不只是个人的回归,也是整个民营经济进入新阶段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马云此次参会穿着的是新中式服装。他的服装风格,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信号——不同于早年在国际舞台上穿西装侃侃而谈的互联网英雄,他如今更像是一位在国内市场深耕的商界长者,带着一种更加本土化、更加符合新秩序的气质。
这样的穿着,同样可以理解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民企,在当下的大变局中,如何调整自身定位,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5
结合这次座谈会上领导人的讲话内容,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次会议的核心并不是简单地给民营经济打气,而是一次方向性的明确。
讲话中强调了 "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 坚守主业、做强实业 "" 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 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 ——这些关键词,正是当前经济政策的主旋律。
过去依赖流量、资本运作、市场垄断的互联网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制造业升级、实体经济支撑、科技自主可控的战略方向。这也是为什么任正非、王传福、雷军这些实业家成为座谈会的核心,而曾经依靠互联网广告、平台流量、资本运作的企业家们则被边缘化。
此外,从这次列席的企业家来看,中国经济的重点也发生变化。除了马云,还有腾讯 CEO 马化腾、小米创始人雷军、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要么是互联网巨头,要么是尖端创新的 " 小龙 "。
对比之下,六年多前列席发言的企业家,则大多来自传统行业,即便是来自 IT 也是老牌的软件外包公司。
从流量经济到硬科技,从金融资本到实体制造,从资本套利到长期主义,从传统行业到新质生产力——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种必然。
未来,能站稳脚跟的,不再是依赖流量红利的企业,而是那些真正掌握核心科技、能够提供长期价值的公司。
这不仅是中国经济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面对中美竞争时,中国选择的最优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