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航
编辑 | 王一然
偏见的大海
第三次登上巨轮远洋,看到船员名单时,陈语出发前就做好了失败准备,一种专属女海员的 " 失败 "。再次遇到第一艘船上最讨厌的中年带教,她知道原本期待的转正,八成没希望了。
她说,对方曾骚扰过她。上船前,她特地理了短发,她的心态是," 把自己当男人用 "。
在这趟往返亚洲和大洋洲的巨轮上,陈语是唯一的女轮机员。这是一份终日在船舱里和机械、油污乃至屎尿(排放生活污水也是工作之一)打交道的工作。行业里形容,女海员 " 比大熊猫稀少 ",女轮机员更是少之又少,像飞鱼一样醒目。
如果你也在巨轮的餐桌上,大概率一眼就能发现她:男海员们都是便服,她规规矩矩穿着工作服,一个人安安静静,不参与聊天。他们要下到船舱才换衣服,那里有更衣室,不分男女,挂道帘做隐私区,陈语不想用;公共厕所也是不分男女的马桶,她宁愿憋着回房间解决。
平常,每天吃完早饭,8 点她就要戴好耳塞,跟着老船员坐电梯下船舱,重油味和 40 多度的热气会提醒抵达作业区,在终日轰鸣不歇的噪音中,开始一天的设备检查。
●船舱里蒸汽泄漏。讲述者供图
有时候任务更艰巨。巨轮离港一周的这天早上,她接到命令,要跟轮机长去甲板,爬到大概七八层楼高的吊机上换油管。轮机长说,以前有人安全带没绑仔细,掉下去,死了。
海上风大,陈语太瘦了,一米六的个子 90 来斤,站在脚手架上都怕自己给吹下去。但真爬到顶,陈语反而不怕了,她一只手紧握扶栏,另一只给轮机长递工具,一瞥,高处海景不同于甲板,之前未知的恐惧,被 " 一种心旷神怡 " 取代。
边干活边聊天,轮机长好奇的还是," 女生为什么来跑船?" 她说想挣钱。轮机长说,嫁给男人不就有钱了?她说那不是自己的钱," 我不是一个商品,不能拿自己做买卖 "。" 但是你也可以不用选择来跑船,岸上也有合适女孩子的工作?"
这样的对话陈语经历了太多次。许多男船员远洋多年,都没见过一个女海员,当陈语出现时,他们表达的是无尽困惑。陈语讨厌这些对话,那感觉就像奥特曼在和哥斯拉传播 " 世界和平 " 的理念。最后,对话通常结束于对方无奈的微笑,就像这天轮机长一样。
除此之外,对于一个女海员来说,关于女性的偏见在船上会直接变成一种打击、一种排挤。不止一次,当故障的警报响起,陈语得到的指令是原地待命," 你留在工作间 "。这里倒有空调,但她无聊得只能打扫卫生,沮丧得不想说话。
另一个中国 00 后女轮机员也发现,带教的大管轮好像不喜欢派任务。后来她从另一个实习生嘴里,听到带教在饭桌上吐露的真实想法,自己不会主动教女孩," 反正她以后应该也不干这行 "。女孩说," 我听完感觉很不舒服。"
这个比陈语还年轻的女孩,经历的另一个困惑时刻是,巨轮靠岸,中国老乡上来检修时唠嗑,不停问她为什么 211 毕业不去考公务员?以后结婚生孩子了怎么照顾家庭?她觉得有些好笑,船上大部分都是有孩子当爸爸的人,他们不去跟那些人说怎么不照顾家庭," 跟我一个没结婚的说 "。
许多女海员都在面临类似的职业困境。全球海事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概括," 不能平等地获得培训和任务 "," 必须胜过男性才能被认为有能力 "。
而轮机员需要在一次次拆机维修中累积经验。更现实的需求是,她们需要领导认可才能转正。实习三管轮的月薪七八百美金,转正后能有四千美金。前两艘船,陈语积攒了 12 个月海龄,就差现在的轮机长写份提职报告。
能怎么办呢,他们走到哪,陈语就跟到哪。哪怕搭把手,在旁边看着,也能学到些什么;哪怕总是面对怀疑的眼神,她也争取一切上手的机会,寄希望于老海员们松口," 那你试试吧 "。
爬完吊塔的两天后,她又跟着去到船底,一个用来装管道的箱体。但又一次,没得到上手机会,只能当安全员——隔一段时间呼叫一下进入的人,防止他们出现意外。
船底的箱体是船上的秘密花园:年轻的船员们会用马克笔写下 " 到此一游 "、恋人的名字、脏话,或者一句中文 " 跑船是人生的一大失败!" 借着递送工具,她终于进去了,这艘船很新,还没人留言,这个 2000 年出生的中国女孩匆匆在高处留下了第一笔,她自己,一个女海员的名字。
●船底的 " 留言板 "。讲述者供图
海上的孤独
陈语有一种 " 大姐大 " 的气质,说话尾音总是像钢镚落在桌上一样清脆。两年前毕业于一所二本学校轮机工程专业,男同学也几乎没人愿意跑船,但她就愿意。第一她想挣钱,国际海员能赚美刀;第二," 都说女孩干不了,那我非要干 "。
她的口头禅是," 那又怎么样呢 "。中学时代留短发 " 过得像男生 " 被同学孤立," 那又怎么样呢?" 她去其他班交朋友;莫名其妙报上这个专业," 那又怎么样呢?" 跑船去呗。
总要有人探路的,她想," 为什么不能是我?" 她看到过一个女机长的成长新闻,得到了鼓舞," 下一个是不是也可以是我?"
但她也是现实的,戏称自己 " 拿捏 " 人情世故。上了船,就不会这么说话。说的最多是 "ok、收到 ",或者," 这样做可以嘛?"
她面对的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轮机长戴四条杠,和船长地位相仿。往下,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肩章上杠越来越少。作为实习生,陈语连肩章都还没有,管他们都得叫哥,二哥、三哥、四哥。
她面对的还是一个孤悬于海外的特殊社交网络。远洋货轮通常二十多个人,来自三五个国家,各自抱团,傍晚下班,同国家的人玩在一块。
每个海员都要面临孤独,陈语面临的可能更多——船上有酒吧、健身房、KTV,甲板上还挂篮球框,但远洋的孤独不是缺乏娱乐;借助智能手机和星链,海员现在每天都可以刷视频、发消息,但远洋的孤独也不是和人说不上话——
在海上的一年多,她渐渐意识到,远洋的孤独是你没法立刻去见一个想见的人,也不得不忍受人跟人之间的摩擦,还是必须一次次内心不情愿地坐在中国麻将桌上。
茶水间,中年男人们一边垒牌,一边聊着陈语通常不感兴趣的话题:小孩读书如何努力,考上了怎样的大学,世界格局最近又怎么样,顺便问问有没有人从乌克兰船员那又打听到什么。
话题也会来到陈语这,中年船员们不断发问,像在自己的认知盲区里跳踢踏舞。有男朋友吗?" 没有 "。你不结婚吗?"" 不结 "。家人不催吗?" 不催 "。只有气氛允许的情况下,她才敢小小反击," 您儿子怎么还没结婚,是找不到吗?"
但她不得不参加这些社交局,没了她可能麻将局就组不起来了。
●海上的日落。 讲述者供图
可陈语从来没真正成为团体里的一员。在船上待久了,她也像几个哥一样说脏话,F**k,他 * 的。而他们会一脸嫌弃制止,女孩怎么能说脏话呢,尽管他们自己嘴里没停过。她甚至不敢和哪个人多说些话,避免可能的谣言和八卦。
轮靠岸补给,其他中国船员们要去看脱衣舞表演,陈语也想跟着去,他们却说," 那不是你能去的地方 "。
倒是不被看作自己人的老外,更愿意带她去见世面。第二次远航时,中国船员就两三个,也没人 " 保护 " 着她下岸该如何了,国外船员带她去了泰国港口的大浴场,有不正经按摩和正经按摩,她点了正经的按摩,他们点他们的。
" 那又怎么样呢?" 她也不想成为其中一员。许多时刻,她宁可自己一个人待着。上下午茶歇,其他人在咖啡厅,她回房间休息,或者找个甲板看海。就像飞鱼,更多时候游在海中不被看见。
下班后,除了睡觉,就是看剧。刚上船时她还制定学习计划,在琐屑庸常的工作中,计划也渐渐搁置了。她下过一本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但没打开过。
从福建一个山村考进大学,陈语相信努力的力量,她说命运不公," 但我要跟它斗一斗 "。上了大学,她拿到台湾公费交流名额,在学院学生会主席选举里登顶。现在,巨大的货轮上,她也想靠这份努力一格格往上爬。
但向上的第一步,转正为三管轮,好像比其他人都难。巨轮离港的两个月后,三管轮要休假,她迎来最好的转正机会。她当面找到轮机长问," 能不能打份提级报告 ",但轮机长面无表情地说," 我这里不可能,下条船再努力吧 "。
好几个委屈的夜晚,陈语会流泪,那个听过无数次的想法从心底冒出来,女生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跑船?但这次她很平静,干完活,回到房间,平静告诉亲友,自己估计要下条船再转正了。她知道这不是自己的错,也无关专业能力,而是关乎一个没法和男轮机长吐露的秘密。
●巨轮上的克令吊。讲述者供图
勇气的涟漪
在陈语孤独航行的时候,她不知道的是,关于勇气的涟漪已经逐渐扩散出去了。
去年春天,大连海事大学海上轮机工程专业的大四女生张冬天迷茫要不要上船时,刷到了陈语的航海日记(陈语是她刷到唯一还在船上的中国女轮机员),她受到了鼓舞," 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了 "。
大概最近十年,女生才能报考海上轮机工程专业。张冬天还记得,四年前填报专业时,有老师专门打来电话劝阻,说专业不适合女生,女生也不好就业," 确定要报吗?"
一转眼她也要毕业了,原本她以为女生上不了船,准备像许多同学一样考公、考研,或者找岸上船厂一类的工作。但比她更坚定要上船的室友打听到,现在一些船东招收女生,她们去参加了招聘会。
没有特别的使命感,也没什么航海梦,张冬天只把它当一份普通工作,一份干半年休半年,工资还不错的工作。为此她能忍受每天在又闷又热的船舱里,干完一通活后脸和头发都沾上油污。
招聘会上,张冬天问了一家国企船东,听说今年有两个女生名额,但 HR 劝她别上船,说女生漂漂亮亮,在岸上不好吗," 还能做做美甲 "。她转头去问下一个国内中介,能劳务派遣到国外一家巨头船东,一看她是女生,很热情,比她想象中还要顺利地签下合同。
和陈语的说法类似,张冬天形容自己找到这份工作," 赶上风口了 " ——张冬天所在的船东公司,上万名船员中女性有 200 人,去年 12 月,这家航运巨头宣布接下去两年,要在全球继续招聘 500 名女船员," 以应对女性在海事职业中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
上船前,总部专门组织刚毕业的女孩们远程开会,请资深女海员讲自己的经历。会不长,一大内容是如何应对性骚扰,她们得到一个电话号码," 只要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拨打电话,公司会立刻处理 "。
去年秋天,作为实习三管轮,张冬天开启了自己的第一份远洋合同。她是船上唯一的女生。出发第一天,船长开了全员大会,要求所有人不能触碰她的肢体。一开始,开会的时候,长板凳上她坐下,其他人就不坐了,她反而不好意思,一直站着。到后半程换船长,大家也熟悉了,没那么约束,才又坐到一块。
性骚扰是海员行业里一个显著的问题。一份报告调研了上千名女海员,66% 的受访者表示,船上存在男性同事骚扰和恐吓女性同事的现象。一位冷冻船的指挥在十多年职业生涯里,也遇到过很多次俄罗斯女海员,他觉得她们或多或少都被俄罗斯男同胞骚扰了,讲黄色笑话、拍屁股,还有男的因此被赶下船。
●暴风雨来临前的高空作业。讲述者供图
这也是让陈语一直不安的秘密。她说,刚上船时,就被给她派活的那个领导骚扰过。一开始是语言," 你都没有跟男的睡过觉吗?"" 你不睡怎么知道男人的好勒?" 后来连续几个晚上,他会发消息约她去他房间坐一坐。
这条船上,她又遇上他,晚上消息又一次来了。之前她还会礼貌回绝,现在陈语更坚决了,一条都没回。在船上,她像一切没发生过一样,除了必要工作沟通,一句话都不搭理,也拒绝单独跟着他工作。
她知道举报会让对方丢工作,但在她眼里," 中国男船员 " 是一个集合体,她得罪不起。她说,这直接导致她不被派活,又被轮机长看到待在工作间无所事事——转正大概率因此被否定的。
人情世故,她又一次说到自己对世界的 " 妥协 "。" 人家的人脉跟我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她说," 如果我现在是轮机长,我肯定去保护跟我一样的女孩子。但我现在的翅膀还不够硬。"
飞鱼跃出海面是为了躲避危险,但她选择隐藏自己。这也不是她一个人的选择,调研里,只有 13% 的国际女海员会向上报告自己的遭遇,对处理结果满意的只有其中一半。
或许这就是权力令人畏惧之处,它不仅仅是金字塔式的,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这张网可以捕捉别人而无需担心自己受损。直到,更高的权力介入。
在被轮机长拒绝转正快一个月后,陈语还是转正成功了。她接到邮件,公司直接发起转正流程。轮机长也同意了,他说,"(看在)你是中国人才同意你转正 "。后来公司开年会,她知道自己 " 又赶上了风口 "," 现在提倡海上男女平等,公司说各个职级上都需要女生 "。
又一次,她被托举了,但仅仅是拿到了她应得的,一个平均的转正时间。巨轮的早餐桌上,人们恭喜她,开始改口叫她 " 老四 "。成为老四,也就是正式的三管轮,她不用那么看领导脸色了,有了自己负责的机器,公司系统每个月会弹出她的任务。在船上,提职是件值得办烧烤派对庆祝的事,但陈语拒绝了,她想更安静地度过这趟旅程。
(文中张冬天为化名)
有话要说...